首页

宠儿女王 踩踏 出血

时间:2025-05-29 22:33:07 作者:央广时评|让精彩民俗游持续助燃文旅消费热 浏览量:20946

  端午临近,民俗游热度持续攀升。来自旅游平台的数据显示,“龙舟基地”近期搜索量同比上涨216%,“龙舟文化园”搜索量上涨147%,温州、佛山等地成为龙舟文化体验的热门地。同时,随着入境游政策的不断优化,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通过民俗游沉浸式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

  民俗文化是文旅产业的“富矿”。今天,民俗文化既蕴含经济开发潜力,又承载文化传承使命,更是打造地域品牌、延伸产业链条的关键抓手。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民俗游已成为激活文旅消费的重要引擎。譬如,这个端午假期,我们可以在浙江乌镇享受“长街粽宴”,也可以到安徽宏村体验微缩龙舟赛。在福建福州,当地依托龙舟文化推出多条内河游航线,串联起了多个历史文化街区和潮流商圈……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游,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旅游产品供给,更以文化赋能消费场景,为假日经济注入澎湃动能。

  推动民俗游高质量发展是文旅深度融合的必答题。如今,人们对端午出游的期待,早已超越“吃粽子、饮雄黄酒”等浅层体验,进而追求文化内涵的深度体验与情绪价值的共鸣。特别是今年,端午节与儿童节“喜相逢”,亲子游、家庭游成为出游主力,许多家长期待孩子能在民俗体验中进一步亲近传统文化,这对旅游服务供给侧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讲既好“民俗故事”,又做活“文化场景”?如何让“头回客”变“回头客”,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跨越?从现实来看,让民俗游焕发持久生命力,持续形成文旅消费新热潮,让广大游客在可感知、可参与的场景中获得文化滋养,需在特色、品质、文化三个维度协同发力。

  民俗游要做好特色文章,避免千篇一律。各地应深挖地域文化特质,将传统习俗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鲜活场景。以“龙舟文化”为例,除观赛外,它可以延伸出民俗表演、手工艺体验、主题美食、文化民宿、非遗“大观园”等多元场景。要避免同质化竞争,立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定位,打造独特文旅标识,在市场中形成辨识度和美誉度。

  民俗游要聚焦品质服务,提升体验质感。游客追求的是悠然自得的尽兴体验,而非“人从众”的拥挤喧嚣。各地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完善交通、住宿等配套设施,建立科学分流机制,避免因基础设施承载力不足而引发拥堵、安全等问题。提升硬件“硬实力”的同时,还要持续提升服务“软实力”,以品质化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让民俗游从“短暂出圈”走向“持久出彩”。

  民俗游要坚持文化赋能,呵护本真内核。民俗开发要警惕过度商业化稀释文化内涵,避免“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要将民俗游打造成文化传播载体,通过沉浸式场景设计、互动化项目设置,让游客在体验中感知传统风貌、领悟文化精髓,实现功能价值、文化价值和情绪价值的多维输出。

  又是一年端午至。当民俗基因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当传统习俗与现代服务体验同频共振,精彩民俗游必将持续释放活力,为文旅消费注入源头活水,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央广网评论员 文峰)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共饮一江水 两岸一家亲——话剧《共饮一江水》背后的故事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研究人员 金士成:当731部队获得撤退命令的时候,他们可能在外地出差或者公出,没有在哈尔滨本部,他们已经来不及跟本部一起撤回到日本。日本海外所有部队回国之后,都要登记身上申告书,否则军籍没法被实现,没法被认可,有很多的养老金没法兑现。

揭惠铁路最长隧道掘进突破九成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

台气象部门地震测报中心主任吴健富在当天记者会上表示,这些地震都是4月3日花莲7.3级地震的余震,属于较大规模地震后能量释放的正常状况。之前监测到的余震大多在花莲北边近海,后逐渐转移到陆地。目前看来,余震数量有所衰减,但偶尔还是会有规模4级或5级以上的地震出现。由于深度浅,能量散发相当快,震动范围大多限缩在震中附近。

夏日经济烟火升腾 点燃消费市场新活力

21时59分,消防救援人员抵达现场。此时,6名被困村民位于一都溪另一侧的枇杷园里,处境十分危险。由于持续降雨,一都溪的水面宽度已经猛增至70米,水流更加湍急,原本的小桥已经完全被洪水吞噬,随时都有被冲塌的风险。

国家发展改革等部门印发《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2024年工作要点》

此外,要稳妥推进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工作。各地各单位要按照《黑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办法》,依法依规推进受伤、受损群众相关补偿工作,全力为群众生产生活、医疗救助等方面提供保障。

相关资讯
中国官方:建立健全算法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

推动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内蒙古注重加强5G技术、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应用,有力推动了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愈发增强了制造业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道路的信心。当前,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在于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既要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又要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统筹推进,有利于强化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同时,应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统筹发展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3年,贵州紧盯算力、赋能、产业三个关键,充分发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引领带动作用,协同推进“东数西算”工程,贵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856.2亿元、增长20.7%,数字经济占GDP比重预计超过42%,较2022年提升3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差距缩小0.5个百分点,增速继续排名全国前列。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